日期:2025-07-23 08:13:41
2025年以来,美元表现持续低迷,年内美元指数累计下挫超过10%,一度跌破97点关口,创下近40年来同期最大跌幅。这一连串数据背后,不仅仅反映出资本市场的情绪波动,更折射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:支撑美元全球核心货币地位的根基,正在逐步松动。
美元贬值背后的三大动因
表面上看,美元下行似乎只是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和政策预期的反应,实则是三项支柱的摇晃:一是美国持续扩大经常账户逆差,二是全球对其制度公信力的质疑升温,三是美联储的政策独立性被外界打上问号。
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,美国贸易逆差达到了惊人的4502亿美元,刷新历史纪录。这并不是偶然波动,而是美国为维持美元国际货币地位所付出的结构性代价——为全球输出美元流动性,美国必须承担长期逆差,这一“特里芬难题”正在放大其财政与金融风险。
与此同时,美国的制度信誉也正遭遇空前挑战。官方货币金融机构论坛(OMFIF)一项最新调研指出,70%的央行受访者表示,美国复杂的政治环境正在影响其对美元资产的投资意愿。这一比例在一年前还不到三成,可见制度信任下滑之快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美联储的独立性正被质疑。特朗普在多个场合施压美联储降息,并计划提前公布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,有意通过“影子主席”干预货币政策路径。这种做法削弱了市场对美联储稳定性与透明度的信心,也动摇了美元的政策可信度基础。
“避风港”神话褪色,全球资金纷纷“脱美”
一直以来,美元被视为金融市场的“最后避风港”,在风险事件中吸引全球资本回流。然而,今年的表现与这一传统认知背道而驰。
根据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分析报告,近期交叉货币基差互换利差的反向波动,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美元计价资产的兴趣正在减退,反而对欧元与日元的需求有所提升。高盛更是警告称,未来在部分交易中,欧元的融资成本可能超过美元,这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出现过。
不仅如此,自3月以来,各国央行和机构投资者陆续减持美债。截至6月中旬,官方数据显示全球央行累计减持美债近500亿美元,同时,美联储的逆回购操作工具中的外国持仓也下滑了150亿美元。
而在资产配置层面,无论是美国本土客户,还是亚洲的高净值群体,纷纷向银行咨询如何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。加拿大皇家银行等多家国际投行表示,客户对美元信心明显削弱,主动寻求多元配置成为今年以来的新趋势。
“去美元化”路径清晰,人民币受青睐
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,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OMFIF的调查显示,目前已有近16%的央行计划在未来一年至两年内增持欧元,而计划增持人民币的央行比例更高达30%,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结构中的占比有望增加三倍,达到6%左右。
这一趋势并非出于短期考量,而是对美元长期信用与地缘政治风险的战略性应对。野村证券就指出,在美国“美国优先”政策持续、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,美元资产作为“避险资产”的地位已开始松动。
稳定币成“替身”?难解美元根本隐忧
面对此情此景,美国财政部并未坐视不理。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日公开表示,稳定币未来可能成为支持美元全球影响力的新工具,甚至可能成为美债的主要买家。
目前,包括USDT和USDC在内的美元锚定稳定币,在拉美、非洲和东欧等地区已获得广泛使用,成为应对本地通胀与货币不稳定的重要工具。这些“链上美元”以其便捷性与稳定性,成为美国金融影响力的另一种延伸。
但问题在于,稳定币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美元的流通半径,却无法修复美元信用体系正在出现的裂痕。长江证券的研究指出,稳定币更像是一种延迟机制,而非逆转工具,其需求增长或能在短期内托底美元使用率,却难以重塑其制度优势。
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经济学家巴里·艾肯格林更直言,稳定币无法改变美元命运。其影响力有限,难以对全球央行和大型金融机构的行为产生结构性影响。与其寄希望于技术手段“续命”,不如正视美国自身政策稳定性、债务管理能力与法律制度的问题。
美元不会坍塌,但“统治力”正在退潮
无论从政策、市场还是资本行为来看,美元目前面临的挑战都非同小可。但也要看到,美元在国际结算、储备体系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并非短时间内可被完全替代。全球约88%的跨境结算仍使用美元,SWIFT数据显示美元支付份额仍超过40%,这说明美元依旧拥有庞大的基础盘。
不过,正如许多金融机构和专家所判断,“去美元化”并不是一场闪电战,而是一个渐进式、结构性重构过程。从美元独霸全球到多极化货币体系的转型,或许将是未来十年国际金融秩序的主旋律。
如果美国继续走“内政干扰金融”与“短期政策刺激”之路,美元霸权将不是“终结”,但“光环”势必黯淡。对全球而言,美元神话或许并未终结,但它所依赖的根基,确实已经出现了裂缝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