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23 08:46:16
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6月中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大幅增长,单月环比上涨660%,出口总量达到353吨。这一数字迅速引发外界关注,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借题发挥,声称中美在稀土领域已达成“和解”,甚至有分析认为这是中国以稀土为交换条件,换取了美国部分芯片的解禁。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。
表面上看,这种暴涨令人瞠目,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,这波增长不过是从此前的极低谷底缓慢回弹而已。5月对美出口量仅约46吨,相比之下,6月虽上涨至353吨,增幅惊人,实则只是从“近乎断供”的局面恢复至“紧限供应”的状态。
在此前的几个月中,中国对美稀土出口持续下滑,这并非市场行为的自然波动,而是中方在贸易摩擦持续升温背景下,采取的精准反制措施之一。特别是稀土磁体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,其对美国制造业、尤其是高端工业链条的影响极为深远。去年以来,美方多个制造行业一度因材料短缺陷入停摆边缘,足见中方调控之精准。
6月出口数量的回升,其背后正是中美之间达成的阶段性协议。据悉,协议主要内容是中方适度放宽稀土磁体出口许可,同时美方部分恢复向中国出口H20等特定型号AI芯片。双方的“换货式妥协”,既非情势逆转,更不是全面和解,而是一场充满条件与权衡的策略调和。
从战略角度来看,中美在这场交换中都握有对对方产业命脉具有实质影响力的筹码。中国手中的稀土,特别是经过高纯度提炼和精密加工后的磁体材料,是现代工业不可替代的关键原料,广泛应用于电动车、高端电机、国防装备等领域。美国的AI芯片则是其科技霸权的核心支柱之一。
然而,这次的放松,正如业内分析所说,并不意味着中方完全松手稀土管控,出口总量仍然有限。即便6月达到353吨,也远远不足以填补美国国内庞大的磁体需求缺口。比如F-35战斗机、特斯拉电动车等关键产业,其对高性能磁体的依赖程度极高,353吨对它们而言,不过是杯水车薪。
另一方面,美方恢复H20芯片出口也不是毫无条件地全面放开。据了解,美国只同意有限量供应,且明确不会为此恢复此前已暂停的产线。这种“饥饿营销式”解禁,一方面可缓解中方短期内部分产业链的紧张,另一方面也意在控制中方技术追赶的节奏,延长美方自身的战略窗口期。
有分析指出,美国此举意图在于两头押注:既不愿完全失去中国市场,又要避免中国产业快速崛起。而中国则通过有限度的稀土出口,在稳住当前产业格局的同时,为本国芯片产业争取宝贵的发展窗口期。
中美此次在稀土与芯片上的“互释信号”,更像是一种短期“互换喘息”的战术安排,而非标志性和解。可以说,这是一场为延长拉锯战时间而暂时调低烈度的操作,背后仍是两国产业安全与战略利益的深层较量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为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,早前投入重金支持本国企业MP材料公司,希望通过其实现稀土磁体的国产化生产。据美媒报道,美国国防部曾以高于市场两倍的价格采购其产品,并提供4亿美元的财政扶持,目标年产能1000吨。
但讽刺的是,中国单月对美出口量已达到MP年目标产能的三分之一。若7月出口继续攀升至500吨,不出两个季度便可碾压其全年产量。相比之下,中国“物美价廉”的磁体产品将对MP造成沉重打击,使其本就脆弱的盈利模式更加岌岌可危。
MP材料的困境也反映出,美国在稀土领域始终难以真正构建独立完整的产业链。即使拥有资源,仍面临提炼加工、设备技术、环保标准等一系列瓶颈,加之企业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,使其注定在短期内难以摆脱“空壳型产业”的尴尬处境。
如果中国彻底断供,美国当然可以全民动员,强推稀土产业体系化布局,但那种代价和牺牲,并非当下政治与经济环境所能承受。现实更可能是维持一个“勉强过活”的状态——稀土不能完全断,但也不能无限供;卡得住脖子,也不让其致命。这正是中方策略上的“精准拿捏”。
面对美国或将继续奉行“半开半限”的“假开放”策略,中国显然也早有准备。继续以“滴灌式出口”维持其稀土产业“难畅不死”的局面,不让美国断气,却也不给他喘足气。
中美在稀土与高科技领域的这一轮互动,并不是外界臆想中的“和解”,而是高度理性的利益交换,是在对彼此实力和战略意图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阶段性安排。在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,这场博弈远未结束,甚至还未真正进入高潮阶段。未来,中美在稀土、芯片、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斗争,仍将持续上演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