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為筆 糧田為布 黃河稻田畫背后的故事-新華網
山東頻道 > 新聞 > 正文
2023 10/23 10:17:13
來源:濟南日報

科技為筆 糧田為布 黃河稻田畫背后的故事

字體:

由40畝稻田打造成的稻田畫。(賈希嘉攝)

  秋日晴好,穿過林間便道,站在濟南市歷城區荷花路街道的稻田觀景塔上,滿目皆景——金黃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邊,不同顏色的稻子勾勒出“我愛濟南”“谷滿糧倉”以及“泉水荷花”等圖案。

  近年來,荷花路街道通過GPS定位、智慧農業管理服務、特色稻種培育等技術,將黃河生態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中的40畝稻田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稻田畫,在秋季交織出收獲與科技的美麗風景。

  如此美麗的稻田畫,是怎么“畫”出來的呢?

  首先,要準備一塊兒足夠好的“畫板”。荷花路街道利用黃河水資源優勢,在萇家莊村、王家閘村、朱家橋村流轉1000畝土地,打造黃河生態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。項目搭建智慧農業管理系統,利用聲光電檢測和氣象監測,收集空氣濕度、土地墑情等田間數據,上傳云端農業數據管理平臺,精準、完備地形成農業數據管理鏈,以科技為“畫板”賦能。

  有了好“畫板”,“顏料”也是關鍵。稻田畫運用了3種顏色的稻米,滿溢的谷倉、盤旋的無人機、搖曳的荷花,都是由一株株不同顏色的功能性水稻——“小粒香”和“潤農303”拼湊而成。這些用來“作畫”的水稻由荷花路街道和農科院合作栽培,在稻種培育上進行人為的干預、養成,產量高、附加值高、硒含量高,還具有特殊保健功能。

  “畫板”“顏料”備齊,開始“作畫”。荷花路街道通過GPS定位等遙感測繪技術,在稻田里“布點”,每個點連成線后確定每個區域種什么顏色的秧苗,農民可以輕松進行水稻種植。春去秋來,水稻不斷成長,一幅幅動人的稻田畫便這樣“繪”了出來。

  荷花路街道通過“社會效益+經濟效益”的方式,將高效的現代農業與文旅產業結合,利用獨具特色的水美鄉村優勢,整合二、三產業形成產業振興團塊,將農文旅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,不斷探索鄉村振興新“稻”路。

【糾錯】 【責任編輯:王媛媛】
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网站,国产AV无码免费视频无遮挡H,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